close
我認為要揣摩一個十五歲少年的想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作家筆下的少年總不是太過聰明就是太蠢、不是太過成熟就是太幼稚。我們可以看到太多部電影或小說裡,少年們以我們在周遭同齡孩子們的世界中看不到的思維在觀察這個世界、以甚至超越大人的細膩思維去描述著人與物、彷彿沙場老手般作著各種神奇的決斷,或刻意地,讓十五歲顯得像五歲一般。舉個例子好了,有誰不會覺得海邊的卡夫卡裡面那個離家的十五歲少年,有著太過細膩的描述手法與太過縝密的思考呢?

你的確可以這樣說,如果不是個這麼特別的少年,又何德何能可以成為不尋常故事中的不尋常主人翁。

那麼我換一個說法吧:即使是作家或者心理學家,要以十五歲少年的角度去描述世界或進行任何思維,都是非常困難的,而且有先天上的限制在。

當然要揣摩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的想法(事實上,我也並不認為這些作家們有非常認真地把他手中的「十五歲」當一回事就是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派一個十五歲的少年來揣摩他自己的想法。但我認為一個普通的、正常的十五歲少年,對於自己想法的表達能力還不足以讓他所說出來的百分之百就是他腦袋裡面在跑的事情----其實這種表達能力很多大人都不具備了,何況是個孩子。甚至在這麼一個價值觀還不穩定的心智中,對於事物的看法在每一秒都有可能有所差池,也就是說,即使你採用問卷調查的方式讓少年去勾選對於這個想法同意或不同意,他可能都還無法這麼確定自己心理想的和決定寫出來的是不是同一個答案。如果不能精確地將想法映照出來,那麼即使是確切在那個年齡層的人出面,也不能算是個成功的揣摩。

另一個方法,我想到的是「假裝」自己是十五歲的少年並試著表達這樣的狀態。你可以努力回想自己十五歲的時候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或是觀察十五歲的少年作了些什麼或產生什麼情緒反應,分析判斷以後演譯之。但問題是,就算你記憶力很好好到連你十五歲的時候想些什麼都還記得好了,要連「想不到什麼」「為什麼這麼想」都記得那是非常困難的。你可以模仿,可以依據現有資料架構出一個看起來像是十五歲少年的心靈世界,但那就像是人工智慧一樣,只是看起來像而已;只是得其肉得其骨而不能得其髓的話,也不能算成功。

這不是「子非魚,安之魚之樂」的那種狀況,畢竟那個人生階段我們的確是經歷過的,但就算經歷過,很遺憾地也沒辦法這樣揣摩----是這樣的情況。

為什麼我覺得「想不到什麼」「為什麼這樣想」很重要呢?因為你下條件判斷的時候,處理完「如果在這情況下」「就這麼做」之後,如果不接著處理「如果在另一種情況下」「就怎麼作」,以及「如果上述兩種情形都沒發生」「就會發生什麼想法」的話,當然這種條件判斷就是不完備的;而所謂的創作如文學或電影,裡面的少年所從頭到尾經歷的一切,通常現實中你很難找到一個擁有同樣經歷的少年來當你的顧問,讓你知道在經歷了故事中的情節後,少年心境實際上會產生什麼樣的變化。

所以我覺得,連同十五歲思考不到的問題以及十五歲少年的思考邏輯一起考慮進去所得出來的結果,會比光是觀察和回想得出來的更貼近真實----只是更貼近而已。而要得到這樣的資訊,難度就非常大了。

剛剛所說的先天限制就在這:你在那個年齡層的時候,還不夠成熟可以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等你成熟了,你已經忘了那個不成熟的自己是怎麼想的了。

但這只是困難而已,還是有達成的可能性,不是說不可能。達成條件也剛剛說過,就是如果你的記憶力好到連十五歲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和不會怎麼想的都記得很清楚,那麼這個任務就只有你可以完成了。不可能有這種人嗎?我想,記憶力強弱的分布大概也是個鐘型曲線,那麼記憶力好到很誇張的人,即使數量很趨近於零,也不能夠確定他就是個零吧!

當然,要要求這麼精確地揣摩是太過吹毛求疵了,其實我只是希望,以後看到電影或小說中出現了個少年或小孩時(出現老人的話我就不在乎了,等我老了再來在乎吧!),作者能夠更用心一點,更把他所謂的少年或小孩當成一個少年或小孩來作情節的鋪陳,如此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bloAim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