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罵的目的有兩種,一種是責備對方做的不夠好,另外一種就是純粹地要讓對方感覺不爽。一個小孩,甚或一個「待受教育者」,做不好的原因是他腦袋裡對解決該事情的鏈結還不夠正確------這可以說是他的錯,也可以說不是他的錯。而如果他有錯,那也是錯在他腦袋裡的認知不夠正確,並不是他自己「願意」擺爛。

更唯物一點來說,即使他「故意」擺爛,那也是他的腦袋對於「正確的價值觀」、「正確的處事態度」等等觀念的建立不完全,我們其實也能夠說,這不是他這個人本身的錯,而是他的腦袋有偏差。也就是說,這個人之所以會「故意」犯錯,其實他不是故意的,而是「受迫」於成長至今,外在環境將其腦袋所刻劃成的樣子有誤。腦子這麼長,於是他「只」能故意去犯錯:要說其實他也不願意也是可以的,遺憾的是他的腦子願意。

但這當然並不是說犯錯者就不用對自己負責;我們的工作是協助導正他的思路,讓他走到正常的軌道上,協助他的腦袋重新建立起正確價值觀的路徑。然而這只是給他食物的作法,治標不治本。

要避免犯錯,除了要教這個人(精確一點是說這個腦袋)「正確」的做事方法,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種子,需要被種在該人的腦袋中的就是「自省」的機制----這就是犯錯者所該負的責任。因為即使是所謂的「正確」,也不一定永遠是毫無偏差的絕對正確:時鐘需要對時、天秤需要歸零、冒險者也時不時需要依靠指南針來校正方向,而人的腦袋當然也需要不時地被「校正」。「我這樣做對不對呢?」「我以往所信奉的一切是否還直得我相信?」只有當腦海裡產生了這種反省自己的念頭,人才有可能導正方向,避免走向偏差的不歸路。而這樣的念頭,或說是思路,是需要被建立的。我們大部分的人都被「教育」出這樣的機制,因此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這樣的念頭會被觸發,提醒我們的腦袋做反省的程序,然後我們的腦袋在這個念頭的催化下,開始檢視已經建立起的思考模式,判別其對錯。

建立反省的機制,就是在如何避免犯錯的解決辦法中,給出釣竿的方式。而訓練反省機制,讓種子在腦海裡發芽成長,是被教育者自身的責任。

回到責備小孩上。小孩子犯錯,如果父母的目的是要導正其概念,當然責罰使其心裡感覺到痛苦是一種可行方式。畢竟不管是讓老鼠觸電使其不再碰觸開關,或是按了開關就打開食物閘門給老鼠享用的訓練方法,都是可行的學習機制。但為了使其不再犯該錯而不斷地加重處罰的方式也不是太優良的方式。雖然知道按了那個東西會被電,就不會去按那個東西,但是誰會喜歡被電呢?如果按這個也被電按那個也被電,久了以後沒有一隻老鼠(小孩)會敢再去按新的開關了-----既然按了任何開關都有被電的可能,那麼所幸什麼都不要按吧!於是這種打罵教育所教出來的小孩,好奇心被壓抑、個性也變得被動。

不過姑且不論是否歸因於身體心理上的創傷造成其陰影,一般來說習慣於這種學習機制的人,除了被動以外,個性也會更加謹慎;謹慎也是有好處的,畢竟這個世界還沒有安全到什麼事物都可以讓你放心嘗試,所以以責罵作為教育手段是好是壞,其實也不能一概而論。

當然,責罵得太嚴重就淪為純粹讓對方不爽了,如此一來也將失去任何教育意義-----太強的電流只會把老鼠電死吧!

我想必須銘記在心的是,責罵的目的在於,用「阻斷」錯誤鏈結的方式將腦袋思考的方向導向正確的路徑。小孩、老鼠,任何生物,如果以唯物觀點來看,都是「受驅使」----受到腦袋思路的驅使,而做出種種或外顯或內隱的行為。要導正該個體的行為,方式就是第一個,除去錯誤的觀念,使其思考走向正確的道路;第二,要把反省的機制建立在個體的行為中。(當然老鼠的反省機制我們大概做不到,不過那是因為無法溝通吧!)


而最關鍵的一點我認為是,不要把犯錯者的錯誤視為個體本身的「不良」。



「你為什麼總是做錯事?!」「你為什麼那麼笨?!」問這種問題的父母本身是愚蠢的。因為不但沒有意義,而且這種問題的癥結點總是在父母本身,沒有任何人喜歡做錯事、喜歡笨、喜歡被處罰、被電流電。為什麼總是做錯事?因為過往的行為「訓練」這個人至今做出這樣的錯事,而以朝夕相處「訓練」出這個孩子的,不正是父母本身?為什麼那麼笨?這更簡單了,智力的上下極限絕大多數來自於基因影響,再來是後天的教育行為養成:這兩個因子影響力最大的究竟是誰?根本地來說,教出「犯錯的笨小孩」的父母,才是最應該道歉的對象吧!這樣的父母如果還要用責罵的方式來教育小孩,就應該懷著愧疚的心情,將責罵作為教育的手段視之-----也就是,不要去「怪」對方犯錯,而要以「怪對方」的方式使其不再犯錯。除了避免失焦成為純粹發洩怒氣以外,也要將責罵手段以正確、有效率的方式行使之。




後話:忽然想到,不知道這樣會不會造成,以後小孩子打破水杯,父母一邊收拾還得一邊跟小孩子道歉的詭異場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abloAim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